中艺汇赏名画:被拿来做表情包的名画《呐喊》,到底讲了什么?
蒙克的《呐喊》可以说是在西方绘画史上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之一了,它和维米尔的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、达芬奇的《蒙娜丽莎》、梵高的《向日葵》、莫奈的《睡莲》等作品一样,常常被印在各种产品上。很多朋友包括小编在内都是先认识了《呐喊》再认识了画家蒙克的。
除了被印在笔记本、文件夹、明信片等产品上以外,《呐喊》还常常作为表情包出现在网上。但是,除了这些之外,你认为你真的了解它吗?下面,我们就来看看它究竟讲了什么。
事实上,《呐喊》并不是一幅画,而是一组四幅画,它们由蒙克在不同的年份用不同的材料完成。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,为蛋清木板画;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,是彩蜡木板画;第三个版本为彩粉木板画,创作于1895年;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。
《呐喊》的主体便是那个有着极度痛苦的表情的大概是人类的生物。虽然我们乍一看他的表情并不恐怖反而是有些滑稽的,但当我们结合着那背景的一片血红再仔细欣赏时,就会逐渐意识到这幅作品令人感到压抑和恐惧之处,甚至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。
而这正是蒙克式作品的典型代表,他的作品总是像这样充满了各种负面的情绪,这些情绪来自于他痛苦的童年经历。从画面上来看,整幅画的色彩都相当沉闷、压抑,尽管其中不乏红、黄、绿等浓烈色彩。而且这组作品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,那就是具有极强的流动感和韵律感。
《呐喊》是在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所看到的场景,一天傍晚,又累又病的蒙克和朋友一起沿着海边便道散步。当他看到那血红色的天和被染红的云彩,又因身体虚弱而落在朋友们后面时,他的内心感到无比的不安和恐惧还有疲惫,仿佛能听到一声尖利的来自灵魂的呐喊。那个正在痛苦的呐喊着的"人"应该就是蒙克的心理的真实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