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天原料加工的茶叶,品质会怎么样?

茶文化 921

关于采茶天气,《茶经·三之造》说:“其日,有雨不采,晴有云不采;晴,采之……。”茶圣陆羽早在一千多年前,就界定了适采、适制茶叶的天气。所以,“雨水天不采茶”,自古以来在我国便是一条铁律。

为什么有这条铁律?自然,是因为成茶的品质与天气的关联,太过紧密!

雨水天采回的茶叶原料,也称“雨水青”。用雨水青加工而成的茶叶,品质究竟会怎么样?

雨水天原料加工的茶叶,品质会怎么样?

我们知道,茶叶品质的高低,首先取决于原料的好坏。而原料好不好,则要看其有效内含成分含量的多寡以及比例的是否合理。

茶叶内含成分是怎么来的呢?其实,它们的形成,是茶树在存活尤其是处于生长周期期间,由光照、温度、湿度、水土条件等综合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。

雨水青的本质,是水分问题,即是茶叶表层与内部两者水分的含量均过大。

茶叶表层水分,由空气湿度影响来决定;内含水分,则是由根系吸收土壤里的水分输送进入。

茶树生长期最适宜的月降雨量,要求在100毫米以上;空气相对湿度,以大于80%为宜;土壤相对含水量,以80%为最好。

也就是说,无论是降雨量、空气湿度还是土壤含水量,相对于茶树的生长,都存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值;超过或小于这个值,即不是过大就是过小,都是不利于茶树的正常生长和茶叶有效内含成分形成的。

雨水天特别是连阴雨的茶树,其芽叶表层水分量大,后期加工在摊青(萎凋)时难于把握,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;而且,正因为空气湿度过大,茶叶的光合作用效能大为减弱,由此导致有效内含成分如多酚类、咖啡碱等成分的合成量相应减少。

从茶叶内部组织水分量比来看,由于茶园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,根系输送到茶树体内的水分过多,导致芽叶内含水分值过大;同时,缘于同样的原因,茶树氮素循环代谢不能正常进行,以致氨基酸也大为减少。

因此,茶叶便形成了内部含水量过大而其他有效成分比例相对过低,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格局。

基于上述因素,以雨水青加工茶叶,不仅加工难度极大,且成茶色泽不润、香气低微甚至沉闷、滋味寡淡或有水闷味、口感滞涩而不顺滑,品质因而极其不佳。

今年我国较多地方春茶季雨水频繁,所制成的茶叶有的甚至体现出类似陈茶的特征,就是原料水分比例过大的缘故。

虽然雨水青不好,但也有使用上的例外。例如,云南雨季料(夏季)是最典型的雨水青,人们一般把它们用来加工熟普(也有做生普的,品质极差),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途径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  推荐阅读

分享